經濟日報社論--農產擴大外銷 四大隱憂待解

http://www.cdnews.com.tw 2017-07-23 06:56:57
 經濟日報23日社論--農產擴大外銷 四大隱憂待解

 台灣要加入區域經濟組織或對外洽簽自由貿易協定,首需面對一連串開放的議題,如何協助農產品面對市場開放壓力,如何協助農產品面對市場開放壓力,一向是不分藍綠的共識,而新政府更仿效日本經驗,成立「台農發公司」協助農產品開拓外銷市場。然而農產品拓銷有前景也有隱憂,必須謹慎。

 長期來我國農產品都處在貿易逆差狀態,而且每年逆差金額都接近百億美元。雖然如此,2016年時仍有47億美元的出口表現,意味著我國農產品雖然成本偏高,但並非沒有商機。出口的農產品中,魚類產品占了三成,其次是跟穀物有關的加工製品;屬於跟土地及農民最直接相關者,就是排名第三的水果及蔬菜出口,也說明了為何其成為近年來出口拓銷的主力。

 報導指出,不過這樣的榮景其實面對著不少的隱憂。第一個隱憂是市場集中度問題。中國大陸、日本、香港加美國四個市場就占了我國水果出口總值的七成以上,其中又以中國大陸成長最為顯著,2016年我出口金額是第二名日本的五倍有餘。然而過去幾年對日本蔬果出口持續減少,而自去年開始對中國大陸出口也開始衰退。背後原因很多,但除了天災減產無法控制外,其他可能都與人為因素有關。

 當然兩岸貿易消長不能全怪政治,但中國大陸利用貿易作為一種抵制的工具已有許多先例。我國鳳梨近四年來出口暴增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中國大陸與菲律賓於2012年爆發南海主權衝突後,停止自菲律賓進口鳳梨而轉單台灣之故。事實上其他如釋迦、蓮霧及芭樂等我國水果出口主力,也都有高度集中大陸市場的風險問題。如何分散市場,降低受政治因素干擾的風險,是出口拓銷的第一個關卡。

 第二個隱憂則是我國農產品生產結構所導致的「不穩定」問題。再以水果為例,例如在小農、自產自銷的基本結構下,過去出口總是基於「內銷有餘轉外銷」的考量,因此供貨數量很不穩定。同樣與供貨不穩定有關者,再者,小農結構也導致水果的生產標準化不足,使得不同農家間,甚至同一農家不同季節產出的品質出現不穩定的問題。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