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30期/老屋新生點燃城市再生動力/陳淑英

http://www.cdnews.com.tw 2016-02-01 20:10:46
 國外有個綜藝節目叫《稀世珍寶開運鑑定團》,鼓勵民眾把家裡的古物古畫拿到節目上獻寶。現場的專家除了為這些老寶貝估價、指導觀眾如何妥善保護家傳,最吸睛的是,製作單位會為該古董拍一段屬於它的出身故事。老文物加上不為人知的隱情,每每播出後,即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

 老房子跟老郵票、老照片、老電影一樣,承載著屬於它們時代的光陰故事,見證在地發展的盛衰榮枯,有時還彌補某段遺失的歷史。只不過老房子雖然是一個城市的記憶資產,卻常被視為景觀殺手、阻礙社區發展的絆腳石。尤其是早已不堪使用,或接近廢墟狀態的老房舍,最容易被想到的是整區拆除、重新開發。

抽筋換骨 付出社會成本

 然而,從打掉再建案例可看到,抽筋換骨的更新,多數付出極高的社會成本、破壞居民情感、與文化的連結。幸好,公部門與民間人士試著透過老屋修復與活化,讓城市找到新生力量。「老屋新生大獎」便是鼓勵民眾,挖掘房子背後的故事,賦予老屋新生命力,讓人看見台北城市蘊藏的創新活力。

 「老屋新生大獎」由台北市都更處自2001年起以「台北都市空間改造」為名創辦,2010年正名為「老屋新生大獎」,希望藉由這個獎項活動,將老屋轉化為特色空間,帶動城市文化保存的落實、累積台北城市文化厚度。

 以2015年「老屋新生大獎」銀獎作品「原Taipei吃書喝東西」為例,打破千篇一律的歐式工業風概念,以台灣工業年代的縮時為空間背景,透過大量搜集的台灣工業時期物件,重覽時代軌跡。它將老房子與實體店面、策展理念相結合,表達出一種獨特的社會價值,是「老屋新生大獎」別具特色的得獎作品。

都更老屋 整修變身展場

 「原Taipei」位於台北市重慶北路,剛好在圓環都更案的範圍之內,由文魚走馬品牌團隊整建規劃。執行長林文魚表示,該址是一個面臨都更、即將被拆除的老建築。進駐後,發現原空間中的洗石子樓梯、融合巴洛克式的立面雕飾與現代主義的建築空間形式,呈現出這是一處充滿過去西區城市風華的建築樣態。

 團隊在整修時,特別將舊時獨具圓孔的樓梯、洗石子的立面及廁所原貌保存下來,並利用創造手法加以重新詮釋。譬如:原有鐵捲門打造成室內牆、壁上掛倒數時間的電子儀表板,倒數的數字顯示這棟房子即將面臨都更執行剩下的日子、樓梯扶手上的圓洞裝飾見證了這棟房子曾經有過的輝煌年代,整修後的老屋像是一間策展老東西的展場。林文魚在頒獎典禮時也感性表示:「感謝有機會站在這個時代的軌跡上,說一個時間的厚度,我相信這是城市人文的一環。」

打掉高牆 活化社區空間

 拿下銅獎的「樂埔町」位於大安區杭州南路二段,面積近200平方公尺,興建於1920到1930年代,早期是林務局中高階官員使用的日式宿舍。因長期疏於管理,木造建物腐蝕殘破,庭園雜草叢生。經營團隊採用傳統建築技法進行修復,以原建築的木廢料創作,如實保存建物舊有的風格。又結合現代藝術造景,在有限的空間內創造最大景觀,製造出層次感。並透過手工藝術搭配餐飲服務,活化社區空間,讓舊時代獨有的空間美學氛圍再次被市民感受。

 網路最佳人氣獎,由位於新生北路三段小巷中的「米洛克—老房子」榮獲。它是一棟二層樓日式洋風建築,因隱身巷弄高牆內,曾被誤為是飛虎將軍陳納德官邸,經過考據才確定曾是中央銀行總裁徐柏園、審計長張導民的官舍,並於2006年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可惜欠缺維修經費,長年以來處於廢棄狀態。米洛克團隊進駐後,打開圍牆,拉近建築與環境的距離,注入新思維與創意生活結合,如今已是一個嶄新的時尚空間。

新興力量 年輕團隊動人

 評審團主席、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王俊雄指出,老屋是組成城市面貌的一部份,本屆老屋新生獎呈現的意涵是透過設計理念傳達老房子的韻味,而不是以炫麗的方式為老屋披上新衣。因為秉持如此標準,才未能選出金獎作品。

 未選出金獎令人稍感遺憾,但是評審團隊在徵件中看到許多年輕創業團隊,不是執業的建築師或室內設計師,只因真愛老屋,將惜物之情投注到老空間,讓老建築充滿感情,因此特別增設「新興力量」的推薦項目,以示鼓勵。兩名得獎者分別為結合理髮與藝術工作室的Sculptor Barber,以及結合攝影美學與創造巧妙氛圍的id tailor男仕西服。

 Sculptor Barber位於舊公寓的二樓。推開門的瞬間,看到的是一間以純白為基調的房間。因為是純白色空間,讓室外的街景更為清晰,室內傢具和人物更為鮮明,簡單的擺設讓室內空間更顯從容。id tailor男仕西服也位於不起眼的公寓圍牆後方。以醫院的手術燈做為空間主視覺,長桌上放置古董的擺設及使用不同的材料,塑造黑灰色調,令人感到設計中存在著深厚的質感。 

舊區重建 帶動傳產轉型

 翻修再造個別老屋讓老舊建築再現風華;而更大層面、更大規模的街區重建,在公部門的支持下,則帶給台北城市一個美麗的新風貌。

 例如,台北市規模最大、區域最廣、保留最完整的清代街區「萬華剝皮寮」,重現了萬華百年前的文史景觀;又如記錄台北百年風華的大稻埕、迪化街,透過容積移轉及都市設計制度,保留了大批磚紅色的傳統建築及年貨、布匹集散等傳統產業;推出的都市再生基地(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 URS)將公有閒置空間,徵求委託民間團體在一定限期內運用創意經營管理。

 第一間URS127於2010年5月揭幕,因其一樓前接迪化街、後通民樂街的特性,成為居民日常生活的捷徑通道。URS127為傳統迪化街注入新活水,此後一間間可以看展覽、聽演講、品咖啡的URS,陸續進駐迪化街上。例如,URS44「大稻埕故事工坊」喚起鄰里共同記憶;URS155「創作生活圈」串聯國內外文創工作者進駐;URS27W為「城市影像實驗室」透過影像記錄台北市的歷史。因為街區氣氛轉變,在地茶行、南北貨商店也更新店面與擺設,反而為傳統產業找到新的產銷前景。

 過去,文化和建築專業幾乎是沒有交集的。建築對建築師而言,結構、功能可能重於設計、造型;對建商來說,盤算的是成本、利潤。文化及文化資產屬於文化局、文化部管轄。而今文化和建築有了交集,許多老屋新生後,蛻變成一棟棟有靈魂、有文創味的美好建築,讓人從中了解老屋蘊藏的價值。
【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