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597期/三十年來誰是贏家?

http://www.cdnews.com.tw 2016-05-17 03:33:59
文/鄧凱元、熊毅晰 

 《天下》兩千大企業調查走過三十週年了。

 《天下》在一九八一年創刊時,就比照美國《Fortune》雜誌,編製「全國五百大公民營製造業排行」;到一九八六年,除將原有五百大製造業擴大為一千大,並納入兩百大服務業、一百大金融業,自此,《天下》一千大企業調查成為台灣企業發展歷程當中最忠實、最全面的紀錄。

 回顧這項走過三十週年的企業規模調查,不僅一路未曾間斷,甚至在二○一三年還進一步擴大成為兩千大,以反映國內企業的繁盛活力與超限成長。

 台灣企業在過去的成長有多驚人?以製造業一千大的總營收來說,三十年前,這數字是一.六兆台幣,而鴻海在去年締造的四.五兆營收就足以以一擋千,更別提一千大去年總營收達二十六.四兆台幣,是三十年前的十六倍有餘。

 誰是「大久穩」企業?

 但規模的持續壯大不代表台灣企業發展一路順風順水。攤開過往三十年的海量數據可以發現,一九八六年高居前百大的企業當中,連年屹立百大榜單始終不墜的企業,製造業僅剩十八家,服務業更少,僅十二家。

 在這群兼具大、久、穩的企業身上,有幾個共通特質:

 首先,不管是不是獨佔性質強烈的國營事業,它們大多都在一個民生必需品領域做到極大、極深化,創造某種規模門檻後,形成市場的絕對主導權。如此一來,就算有國內外的後進者,也難以撼動其地位。

 其次,它們都有著龐雜的轉投資,可以不受單一產業的景氣循環影響。以成立至今近八十年的遠東集團為例,旗下子公司就多達兩百五十家。在這份榜單上,它也佔了兩個名額,分別是遠東新世紀、遠東百貨。

 另外,因為成立時間夠久,榜上的民營企業多完成世代傳承的考驗,因此也多已建立完備而周全的管理機制,人為出錯的機率大為降低下,有利於授權專業經理人,形成強大團隊營運效能。

 最後,也是許多榜上企業領導人最常掛在嘴上,但也最難複製的,就是企業文化。「今天我們一個系統裡面,很少會有人突然間不行了,或是走歪了,」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在去年接受《天下》專訪時強調,管理制度當然很關鍵,但最重要還是領導人的哲學以及追求,「就像我每天講創新、創新、創新,大家就會照這個方向走,跟隨這個集團的精神。」

 徐旭東舉台塑集團為例,講究成本、效率的關鍵就是源自王永慶,而當他過世時,集團雖曾出現工安等狀況,但最後是因為強大的管理系統才又拉回來。他認為,這都得歸功王永慶生前打造的機制。

 中鼎董事長余俊彥也認為,企業要大、久、穩的背後正是企業DNA,「就像富豪(Volvo)早期在車展上,除了會展示新款式的車輛外,還會放一台撞爛的車,用意就是要凸顯它們的DNA是safety(安全)。」

 除了三十家老牌巨人,台灣有更多的企業需要更多時間證明,要在激烈的競爭起落中,建立更穩固的經營之道。而在過往《天下》兩千大調查也可以發現,每個時代都有當下必須面對的挑戰,而過去的成功,更不是未來持續成長的保證。

 像三十年前,在那個GDP還是雙位數成長的年代,雖沒有如今出口連十五個月負成長的黯淡大環境,但如同此刻各行各業都在苦思如何面對網際網路,一場「高科技」產業帶來的典範轉移已經在當年默默醞釀。

 回顧鴻海還在吊車尾的年代

 分析一九八六年的榜單,名列前茅的製造業主要來自石化、食品、交通運輸,和紡織,當時沒人稱它們「傳統產業」,因為「高科技」業根本還不成氣候。

 但一場主流產業的移轉趨勢已經悄然啟動。把時間點拉回當時,新竹科學園區那年才啟用不過第六年,而台積電也要等到隔年才正式成立。不僅半導體、通訊與網路、光電等行業類別都還沒出現,就連電子業,和電腦及其周邊零組件也還沒有名分,全被歸在「電工器材」業內。

 但進一步留意可以發現,當年的製造業前一百大榜單中,電工器材已是行業家數最多的產業,這當中有包括大同、台灣松下、聲寶、東元等家電業者,也有台灣飛利浦電子、德州儀器、迪吉多電腦、台灣慧智等「準高科技」公司。

 事實上,還有更多將改寫台灣接下來三十年產業歷史的先鋒部隊,已悄悄出現在這年的一百大排名之後。例如當時被歸類在電工器材的鴻海,就是在這一年以二.八億元的營收首度進榜,排名第九六七名。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