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1627期/封面故事--昔日學運領袖看今日校園黃絲帶

王增齊、吳介民、林正修與鄭麗文看新五四

http://www.cdnews.com.tw 2018-05-09 18:26:44
自由之愛訴求的校園自主,是解除種種來自黨國的控制。攝影/蔡明德
文/李佳穎、張家豪

前言:

 三十年前為抵抗黨國全面控制校園,一群台大人發動學運,發行不理會學校審查制度的刊物,並搭配肥皂箱演講、校園遊行與連署。其中四位參與者王增齊、吳介民、林正修與鄭麗文,講述了他們對「新五四運動」也要爭校園自主的看法。

內文:

 「為什麼不為愛獻身行動?」是台大地下刊物《自由之愛》的發刊詞標題。一九八六年發行的《自由之愛》不理會學校既有的審稿制度,直接挑戰校方權威,搭配肥皂箱演講、校園遊行,發起「大學改良芻議」連署。當時台灣尚未解嚴,但校園民主化的鐘響就先在台大校園裡傳開。 

三十年前,大學自治烈火延燒

 作家南方朔形容:「一九八○年代正是一切沉寂都開始飆颺起來的時刻。」台大大學論壇社學生所組成的「五人小組」在八一年積極推動原本由學生代表互選的代聯會主席改為全校普選,事後遭校方記過處分,為八○年代台大學運首先發難。

 當時就讀政治系的李文忠在八六年因支持代聯會普選而遭退學;同年,大學新聞社(以下簡稱大新社)出版的《大學新聞》披露國民黨介入校園選舉,校方以新聞報導未送審為由,要求停社一年,社團幹部都被記過處分,催生了突破審稿制度的《自由之愛》。

 當時就讀政治系的吳介民形容:「那個暑假前後經歷的事情密度太高了,真是一個發燒狂飆的夏天。」大學自治的烈火一直延燒,八七年五月十一日,「自由之愛」發起「台大學生日」,在校內進行遊行短講。隔年,代聯會改為學生會,學生會長由學生直接選舉產生。

 到底當年台大這場學運為什麼發生?爭取什麼?和今天在傅鐘前的「新五四運動」有何不同?本刊訪問位當年四位重要參與者,聽聽他們怎麼看三十年前後兩場發生在台大校園的運動。這四位是王增齊、吳介民、林正修與鄭麗文。

 吳介民大學時期參與大新社,在八六年暑假就與跨校社團組成「杜邦事件調查團」,到鹿港進行訪調,這是第一次有大學生主動接觸社會群眾,開啟校園與社會的連結。八六年的自由之夏,也為九○年代的社會運動奠定基礎。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627期〉

(來源《新新聞1627期》5月10日--5月16日)
【中央網路報】


相關鏈接:http://goo.gl/vCCzn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