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通向美麗中國的綠色崛起之路——來自鄱陽湖畔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報告

http://www.cdnews.com.tw 2017-07-21 21:24:54
這是位於贛州章江新區的中央生態公園(2016年8月16日攝)。這個公園佔地面積逾千畝,兼具了生態、休閒、蓄洪、排澇功能,也是根據福壽溝經驗建造的一處工程。新華社
這是江西省南昌縣鳳凰溝景區的“千畝茶海”(3月26日攝)。新華社
  華夏經緯網/新華社南昌7月20日電:“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千餘年前,初唐才子王勃在鄱陽湖畔、贛江之濱留下了千古名句。

  歷經時空變遷, 江西秀美本色未改。

  2016年,江西被列為我國首批三大生態文明試驗區之一;最近,《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江西)實施方案》獲批。7月19日至20日召開的中共江西省委十四屆三次全體(擴大)會議上,江西省研究了生態文明試驗區實施方案的落實意見。

  坐擁整個鄱陽湖流域、正處工業化發展中期的江西,將在這次試驗中為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尋找答案,給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摸索標準,探索一條通向美麗中國的綠色崛起之路。

  “好風景”何以“養”成

  盛夏雨季,鄱陽湖水天一色。

  湖畔的南昌市新建區象山森林公園,樹木匯成林海,20多萬羽鷺鳥自由嬉戲。

  不過,這些美麗的鳥兒也給周邊的村民們帶來不少煩惱。

  “靠近湖堤的那片低窪田,年年會被鳥兒吃掉不少稻穀。但我們不能傷害它們。”村民陶學水說,從去年開始,國家和省裏下發了農作物受損生態補償,湖區農民不再“吃虧”了。

  “一畝田補償56元,全村9000多畝水田可補償50余萬元。”昌北村黨支部書記陶文革說,有了農作物受損補償,村民們護鳥愛鳥的積極性更高了。

  不讓“人鳥爭食”,是江西30多年推動綠色發展的生動詮釋。

  江西以高度的生態自覺,將綠色發展融入經濟社會的每個角落。

  1983年,著眼整個鄱陽湖流域的綜合治理,江西創造性提出:“治湖必須治江、治江必須治山、治山必須治窮”的系統性治理理念,推動建設“山江湖”工程。

  進入新世紀以來,江西先後提出生態立省、綠色發展戰略以及綠色崛起工作方針,並始終將其貫穿于全省各項工作。

  2014年底,六部委將江西列入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西代表團上提出,江西要走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江西樣板。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強調,綠色生態是江西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一定要保護好,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水準提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

  30餘年的綠色發展實踐,讓江西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有了擔當的底氣與勇氣。

  江西省發改委生態文明處副處長康健林認為,江西的生態文明建設涵蓋了鄱陽湖流域生態綜合治理,將對大湖流域生態文明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有重要借鑒意義。

  而既要發展也要保護的江西,將在更大範圍為中部省份甚至全國更多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探路。根據實施方案,江西將打造成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樣板區、中部地區綠色崛起先行區、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創新區、生態扶貧共用發展示範區。

  守住碧水藍天,一個“綠富美”的江西正在成長。

  2016年,江西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3.1%,設區市城區空氣品質優良率86.2%,主要河流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88.6%,均遠超全國平均水準;

  根據部署,江西將用一年時間消滅295個國控、省控和縣界斷面的劣V類水,全面提高水環境品質;

  在開採規模位於亞洲第一的德興銅礦,1987年就開始荒廢的1號尾礦庫,經歷近十年的復墾嘗試,今年將被種上棉花;

  在江西境內的昌江上游,一場畜禽養殖污染整治行動正在開展。

  在江西省靖安縣水口鄉桃源村,當地農戶在非洲菊種植基地採摘花卉準備外銷(4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先行者”如何先行

  “每天兩趟來巡河,河床上下仔細看,哪有垃圾,哪有污水,蛛絲馬跡火眼金睛……”

  清晨,江西靖安縣雙溪鎮河北村,一陣清脆的歌聲從河面飄來。

  歌者叫王啟明,是北潦河河北村段的河長。每天清晨傍晚,他都會唱著自己創作的《巡河歌》,在北潦河上巡查。

  江西境內2400多條河流縱橫交錯,最終匯入鄱陽湖。以推進流域生態綜合治理為抓手打造河長制升級版,這是江西以制度力量守護綠水青山的一個縮影。

  江西牢牢抓住制度建設這個“牛鼻子”,力爭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成果。

  江西省將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極重要區域及極敏感區域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劃定保護範圍佔全省國土面積的33.1%,是全國第三個正式發佈生態保護紅線的省份。

  生態保護有紅線,保護生態也會有補償。

  位於東江上游源頭的安遠縣是香港和珠三角經濟圈多個特大城市主要飲用水源地。長期以來,當地群眾為保護生態付出巨大犧牲卻得不到任何補償,安遠縣環保局局長葉祿林一直為此呼籲。

  在試驗區建設中,江西在全國率先實行全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首期籌集生態補償資金20.91億元;與廣東簽署東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協議,成為跨省流域生態補償的先行先試者。安遠縣也得到了1.8億多元的補償資金。

  江西省發改委生態文明辦副主任劉兵介紹,流域生態補償將水質作為主要因素,同時兼顧森林生態保護、水資源管理因素。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指揮棒”至關重要。

  6月底,一套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考評辦法觸動了江西各地幹部。

  江西將在全省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考核結果和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等一起,作為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獎懲任免的重要依據。

  其實,對於生態考核,江西的領導幹部並不陌生。

  2015年9月,一份審計報告在全省上下引起熱議。這份報告稱,新餘市渝水區原區長彭某任職期間,當地林地蓄積總量有下降趨勢,同時,水利資源、環境品質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

  新餘市發改委主任夏文成說,開展“生態審計”,有助於領導幹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讓他們時刻繃緊生態保護這根弦。

  綠水青山怎樣“變現”

  生態文明建設要全面釋放生態紅利,就要加快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步伐。

  炎炎七月,坐落于江西資溪縣城郊的鶴城低碳經濟示範園內,綠樹掩映,其間一座座標準廠房有序矗立。

  “這裡生態環境優美,為我們加工優質食品提供了良好條件。去年,公司產值達到6億元。”從福建到資溪投資的聖農集團董事長傅光明說。

  “得益於良好的生態,有意到這裡投資的企業不勝其數。”資溪縣委書記吳建華說,資溪錯過了“三來一補”的工業1.0時代和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2.0時代,卻迎來了生態文明的工業3.0時代。

  憑藉良好生態,撫州引進互聯網公司,投資45億元建設了大數據產業園,100多家企業先後入駐,去年稅收超過100億元。

  在撫州市委書記肖毅看來,生態保護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遇。“生態文明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一次轉變。抓住了這次機遇,我們可以由‘追趕者’轉為‘領跑者’。”

  與撫州一樣,江西各地正把綠色發展作為基本路徑,大力培育新動能、發展新經濟,促進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

  這是兩組令人振奮的數據:2015年以來,江西主要經濟指標增幅繼續保持在全國“第一方陣”,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江西速度”。2016年,江西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首次突破30%,今年上半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讓群眾享受更多的生態紅利。

  從南昌驅車80多公里來到江西武寧縣羅坪鎮七里溪生態山莊,只見一間間農家客棧、驛站錯落有致,來來往往的遊客絡繹不絕。

  看好生態旅遊的前景,在外做幹菜批發生意的孫功姣回到七里溪開起了客棧。如今,她家的年收入超過50萬元。“沒想到身邊這片青山綠水這麼值錢。”站在自家客棧前的孫功嬌笑著告訴記者,她正準備擴建客棧,接待更多遊客。今年上半年,江西旅遊接待總人次和總收入分別增長21.4%和31.7%。

  “綠水青山守住了,金山銀山也會悄然來臨!”江西省委副秘書長、省委改革辦副主任沈謙芳說,江西將在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闖出一條通往美麗中國的道路。來源: 新華社(王偉 編)
 
 
【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