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新聞:
·本報社評--沒有同理心的年改不會成功 (07:10)
·本報透視集--「神救援」歹戲拖棚 (07:08)
·本報點評--如何讓當前兩岸緊張氛圍冷却 (07:06)
·孫安佐出庭 律師有信心撤持有武器罪 (11:40)
·朝鮮風雲/南北韓峰會登場 南韓人爭睹歷史一刻 (22:32)
·文金會板門店登場 兩韓商簽協議實現非核化 (22:55)
·貿易戰/習近平:科技攻關要摒棄幻想 靠自己 (22:24)
·朝鮮風雲/兩韓元首會板門店 將種下和平與繁榮之樹 (22:55)
·年金改革/藍輪班搶送案權 綠:要玩表決戰民進黨奉陪 (21:52)
·選戰/為商圈繁榮請命 韓國瑜夜訪新堀江 (21:52)
中華日報社論--減塑大作戰:即時從少用塑膠製品做起
http://www.cdnews.com.tw 2018-01-04 07:00:31
中華日報4日社論--減塑大作戰:即時從少用塑膠製品做起,全文如下:
政府自元旦起擴大實施限塑政策,規定七類通路包括飲料店、書局、藥局等不得免費提供購物用塑膠袋,另新增管制六項含塑膠微粒產品不得製造、輸入。塑膠帶來許多便利,卻對生態環境危害甚鉅,國人應減少使用塑膠製品,共同維護人類健康與地球永續發展。
塑膠是以合成樹脂為主要成分,加入增塑劑、穩定劑、抗氧化劑、著色劑等添加物,經加工成型的柔韌性材料,或固化而成的剛性材料。塑膠最早出現於一八五零年代的英國,最初用為電的絕緣物,二戰時日軍截斷馬來西亞天然橡膠輸出管道,促使美國研發合成橡膠,帶動各種新型態塑膠問世。
塑膠可塑性極強,加入不同材料可製出千變萬化的成品,除可製成導線的絕緣層或電子零件外殼,還可利用比金屬輕與防鏽蝕的特性,做成機械、建築、家具等材料,或做成塑膠袋等包裝材料以及人造纖維等。塑膠製品質量輕、價格低廉、使用方便,已成為人類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材料。
根據統計,自一九五零年代至今,人類生產的塑膠累計逾九十億噸,全球每年製造的塑膠瓶多達四千八百億個,用掉的塑膠袋超過一兆個,地球幾乎已成為「塑膠行星」。塑膠垃圾非常難分解,焚化處理會造成嚴重空氣汙染,流入海洋會導致海洋生物誤食、中毒或死亡;部分塑膠還會釋出環境荷爾蒙或各種有害物質,危害生物的生育機能與健康,令人談「塑」色變。
台灣素有「石化王國」之稱,塑膠製品遍及海內外市場,國人對塑膠製品愛用程度也高於其他國家。研究指出,我國一般廢棄物中塑膠類占比約百分之二十,較歐美等國百分之十多出一倍,使用最浮濫的就是塑膠袋。國內每年生產約二百億個購物用塑膠袋,長期累積的廢塑膠袋對環境造成嚴重衝擊。
早在二○○二年,環保署即推出第一波限塑政策,包括公部門、私立學校、百貨、量販店、超級市場、連鎖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等七類,業者不得免費提供消費者塑膠袋。雖然每年減少塑膠袋用量僅二萬五千多噸,對龐大的使用量而言只是戔戔之數,但已踏出正確的第一步。
政府自元旦起擴大實施限塑政策,規定七類通路包括飲料店、書局、藥局等不得免費提供購物用塑膠袋,另新增管制六項含塑膠微粒產品不得製造、輸入。塑膠帶來許多便利,卻對生態環境危害甚鉅,國人應減少使用塑膠製品,共同維護人類健康與地球永續發展。
塑膠是以合成樹脂為主要成分,加入增塑劑、穩定劑、抗氧化劑、著色劑等添加物,經加工成型的柔韌性材料,或固化而成的剛性材料。塑膠最早出現於一八五零年代的英國,最初用為電的絕緣物,二戰時日軍截斷馬來西亞天然橡膠輸出管道,促使美國研發合成橡膠,帶動各種新型態塑膠問世。
塑膠可塑性極強,加入不同材料可製出千變萬化的成品,除可製成導線的絕緣層或電子零件外殼,還可利用比金屬輕與防鏽蝕的特性,做成機械、建築、家具等材料,或做成塑膠袋等包裝材料以及人造纖維等。塑膠製品質量輕、價格低廉、使用方便,已成為人類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材料。
根據統計,自一九五零年代至今,人類生產的塑膠累計逾九十億噸,全球每年製造的塑膠瓶多達四千八百億個,用掉的塑膠袋超過一兆個,地球幾乎已成為「塑膠行星」。塑膠垃圾非常難分解,焚化處理會造成嚴重空氣汙染,流入海洋會導致海洋生物誤食、中毒或死亡;部分塑膠還會釋出環境荷爾蒙或各種有害物質,危害生物的生育機能與健康,令人談「塑」色變。
台灣素有「石化王國」之稱,塑膠製品遍及海內外市場,國人對塑膠製品愛用程度也高於其他國家。研究指出,我國一般廢棄物中塑膠類占比約百分之二十,較歐美等國百分之十多出一倍,使用最浮濫的就是塑膠袋。國內每年生產約二百億個購物用塑膠袋,長期累積的廢塑膠袋對環境造成嚴重衝擊。
早在二○○二年,環保署即推出第一波限塑政策,包括公部門、私立學校、百貨、量販店、超級市場、連鎖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等七類,業者不得免費提供消費者塑膠袋。雖然每年減少塑膠袋用量僅二萬五千多噸,對龐大的使用量而言只是戔戔之數,但已踏出正確的第一步。
【 第1頁 第2頁 】

版權 © 2006 中央網路報 版權所有 用戶條款 隱私權聲明
地址:台北市104龍江路23號2樓 電話:886-2-27781628
E-mail:editor@cdnews.com.tw 傳真:886-2-27786855
法律顧問:志揚國際法律事務所
此網站支援IE5.5+或Firefox瀏灠器。
地址:台北市104龍江路23號2樓 電話:886-2-27781628
E-mail:editor@cdnews.com.tw 傳真:886-2-27786855
法律顧問:志揚國際法律事務所
此網站支援IE5.5+或Firefox瀏灠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