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585期/郭台銘:兩岸和平穩定,難道不重要嗎?

http://www.cdnews.com.tw 2015-11-17 01:02:47
文/吳琬瑜、黃亦筠 

 11月8日,馬習會隔日,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剛和河南省簽訂六代低溫多晶矽(LTPS)面板合作計劃。

 他風塵僕僕飛回台北,傍晚在住家接受《天下》專訪。坐在自家會客室,郭台銘拿出一塊A4大小的板子,上頭寫滿好幾張白紙,全是在馬習會後,他在飛機上思索、在車上空檔寫下,回答《天下》提給他的問題。沒想到,白紙翻過面,成熟的黑色鉛字筆字體,變成兒童手寫的注音符號。

 「女兒抱怨,我在車上打電話、看報紙不理她,太太要我乾脆幫她複習功課,」郭台銘透露,這是他每天早上送女兒上學,在車上幫她複習功課用的板子。「等等還要記得放回車上,」他笑說。

 時隔66年,兩岸領導人在第三地新加坡碰面會談,看在這名台灣兩千大企業龍頭、營收破四兆的企業舵手眼中,是「歷史自然的演進,不是躍進。」

 今年虛歲正值66歲的郭台銘,感觸特別深。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1949年成立,我是隔一年在台灣出生。我們這一輩,歷史感受很深,尤其是我的家庭,」郭台銘面對敏感的馬習會和盤根錯節的政治意識形態,他罕見地談起父母、自己與在台灣落地生根的複雜感情。

 父母從中國大陸逃難來台灣,郭台銘是出生板橋的外省二代,穿過印著中美合作圖樣的麵粉袋褲子,一雙皮鞋從小一穿到小四。

 他從小跟媽媽、外婆住,雖然不住在眷村,卻最先學會山東煙台話。之後外公在工廠打工做總務,他和附近的小孩玩耍,第二個學會的是閩南話。最後學會的,反而是國語。

 語言的混血,何嘗不是他生活經驗的縮影。或許對郭台銘而言,中國是他遙想的原鄉,而四代同堂的台灣,才是他有溫度和回憶的家。

 年輕時在金門當砲兵的他,聽過砲彈聲,更見過高射砲在眼前爆炸。

 「這段歷史,跟著我們這一代成長,」郭台銘感性地說,「所以,問我對馬習會的看法,我們這一代在乎的就是,和平、穩定、發展。」

 他說,「知識教人思考,但經驗帶來判斷,」66年的人生經驗,讓他對兩岸和平深刻的珍惜。

 沒有人知道,趕在明年一月總統大選前舉辦的馬習會後,最終會帶來多少實質的效益,但企業家務實以對。

 面對中國紅色供應鏈擠壓台灣企業、勞動成本上升,在中國擁有百萬員工的他認為,「沒有什麼紅色供應鏈,只有有競爭力的供應鏈。面對競合的年代,企業找合作伙伴,要優劣互補,才能共創雙贏。」以下為長達兩小時的採訪摘要:

 問:對很多人來說,馬習會是突然發生、意想不到,你有什麼觀察與評價?

 答:馬習會很突然發生嗎?我認為不是。演變到這裡,雙方領導人必須要接觸,歷史不是躍進、是演進,一步一步,走了66年。

 時代演進,我想這一段歷史,不同年齡層、不同職業,觀念和想法都會不一樣。

 我今年66歲(虛歲),中華人民共和國是1949年成立,我隔年在台灣出生。兩任妻子都是台灣人。我覺得,省籍的問題,已經打破觀念。我媽媽90歲,她曾經回去中國大陸過幾次,但她不回去了。她20幾歲來台灣,已快70年了,她的生活和朋友都在這裡,已經習慣了。

 開放探親後,1988年我送父親回去看我伯父、叔叔。我父親是跟著國民黨來台。

 這段歷史對我這代人,尤其是外省第二代、在台灣長大的人,感受領悟會比較深。我們也經歷過台灣最艱困的時刻,穿過中美合作的麵粉袋。這段歷史,不管是外省或本省小孩,五○年代應該是百廢待舉,戰後海峽兩岸一片瘡痍。

 66年的歷史縮影,對我們這個年齡的人感受特別深。但對現在年輕的一代,他們感覺絕對不會這麼深,因為沒有經歷過。

 因此,從我的角度來看,馬習會並不是突然發生。

 不論馬總統經濟處理得怎麼樣,馬習會還是要有所肯定,為什麼?因為會帶來兩岸關係的穩定及和平。

 所以你問我,這次馬習會帶給我們這代人的意義是什麼。那就是穩定及和平。

 台灣的社會環境,尤其需要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沒有和平就沒有穩定。雖然兩岸還沒有簽署和平協議,但這是很重要的里程碑。

 看到最近敘利亞難民,小男孩死掉的照片,那天晚上我沒辦法吃飯。敘利亞這國家四分五裂到,令我想到我父母親逃難時。大家不要等到失去了和平,才知可貴。

 我21歲在金門當兵。那時是單打雙不打,我聽過砲聲,也看過砲彈在我不遠處炸開。因此,我覺得和平就像水一樣,平淡無奇,但掉到沙漠裡,就知道水的可貴。

 因此,我認為馬習會是一個有歷史意義的分水嶺。現在談到兩岸關係,沒有人說得清楚是什麼關係,大家打仗打一半,就分治66年。但我想兩岸領導人見面,讓我看到和平的希望,尤其簽和平協議的可能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