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585期/克雷:公衛的世紀挑戰 氣候變遷

http://www.cdnews.com.tw 2015-11-17 01:02:07
文/謝明玲

 十月底,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 Hopkins University)公共衛生學院台灣校友齊聚一堂,舉辦研討會與晚宴,慶祝明年的百年院慶。

 研討會上,衛福部政務次長李玉春、健保署副署長李丞華,及中研院院士梁賡義等都出席。

 約翰霍普金斯公衛學院是美國第一個獨立於醫學院的公衛學院,也是排名第一的公衛學院。

 事實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衛學院與台灣淵源甚深,包括三位前任衛生署長張博雅、陳建仁、侯勝茂,兩位大學校長陽明大學校長梁賡義、前台大校長陳維昭,還有如秀傳醫院院長黃明和、前花蓮門諾醫院院長黃勝雄等人,都是校友。

 此次,院長克雷(Michael J. Klag)也受邀來台。二十多年來,他曾多次來台開課教授臨床研究,對台灣的公衛發展有許多觀察。

 他接受《天下》的獨家專訪,談到從氣候變遷到城市化、新興疾病等公衛要面對的諸多挑戰,以及公衛能著力之處。以下是訪談摘要:

 問:在你所提到的公衛未來幾大挑戰中,哪個是你覺得最緊急,或最被忽略的?

 答:氣候變遷。我們還把頭埋在沙裡,就像被放在逐漸沸騰熱水鍋裡的青蛙。

 在美國,依然有人否認有氣候變遷,我們也一直無法制訂政策。直到二○一二年,颶風桑迪才真正改變很多人的想法。

 在公衛界,我們沒有忽略這件事的影響,但我們還沒做完該做的研究。

 氣候變遷對公共衛生帶來的最大影響,應該是在農業。人們依據時節耕種,但氣候變遷會改變作物長的區域,可能引起飢荒,引發人類大遷徙。

 另外,氣候變遷也會影響疾病分布。依據不同的氣候與溫度,每種生物都有適合生長的範圍。

 在美國,我們已經看到樹的疾病在擴散,或是原來因為冬天太冷,白蟻無法存活的地區也開始有白蟻了。

 埃及斑蚊存活的區域正在擴大。過去幾年,我們在以前不會發生登革熱的南佛羅里達看到案例。未來,瘧疾分布也可能會改變。

 此外,還有社會政治方面的影響。人類如果因為糧食,而出現大的遷徙,這可能會造成爭端。

 問:公衛可以做些什麼?

 答:我們已經和了解氣候的人合作,建立預測氣候的模型,知道氣候變遷會怎樣影響人類健康。

 人口移動考驗危機處理能力

 問:全球移動愈來愈多。這讓新興傳染病更容易傳播。該如何因應?

 答:當全球移動愈來愈多,怎樣控制傳染疾病,會是一個問題。

 伊波拉的爆發顯示我們沒有好的因應機制。失敗之處,在於全球沒有聆聽,沒有反應。西非可能有幾百人死亡,但美國沒有真的回應,直到在美國也出現案例。

 我們其實沒有一個中央控管的機構來因應新興傳染病。人們以為世界衛生組織(WHO)隨時有一組人,準備阻絕傳染病,但不是如此。

 重點在於,全球的問題必須在地解決,我們必須要找出在地因應的方式。因此,絕對不可能只靠WHO做這件事,而是必須一起合作。

 希望在伊波拉之後,各國的政府能看到,我們是一個世界村。在西非發生的事情,對我們的健康也可能有重大意義,值得我們投資、幫助他們。這不只是道德層次的問題,更有實質的利益。

 問:全世界都在城市化,愈來愈多大城市甚至是超級城市出現。這對公衛有什麼影響?該怎麼因應?

 答:一般而言,住在城市的人,不如住在鄉間的人健康,因為疾病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比較容易傳播。另外,住在鄉間的人,通常比較會採取以新鮮食物、蔬菜為基底的飲食;住城市的人通常較肥胖,糖尿病也比較盛行。空氣污染、犯罪也可能是重大問題。

 但相對的,城市也是經濟成長的引擎。在城市裡,醫療照護與公衛系統等可能也比較有效率。

 未來在城市、超級城市的挑戰,是我們要如何為兩千萬人口的城市提供基礎設施。例如,你可能要有超過一個的水過濾系統,或醫療中心不能只在城市中心等。當城市愈變愈大,一些服務就要去中心化。

 規劃城市時,我們必須考量如何促進健康。例如,我們怎樣讓戶外活動變得更便利,如為孩子設置公園,或讓人們可以走路上班等等,我們必須建立促進健康的環境。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