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224期/分級醫療要成功,還差哪幾步?

http://www.cdnews.com.tw 2017-07-11 00:12:09
【作者/李佳欣;圖片/陳德信】

 為推動分級醫療,健保署希望藉由漲價改變民眾就醫習慣,使醫療資源獲得更妥善的利用,但這樣的美意能否成功?醫界、民間團體都有些懷疑......。

 問題1》政策不夠有感,民眾勸不動

 早上10點,走進任何一家醫學中心,門診室外的候診區幾乎都是「座無虛席」。「叮」一聲,燈號變成80號,一位年長者緩緩起身走入診間。不到10分鐘看完診,走下樓付費、領藥,再提著一大袋藥走出醫院。台灣就醫的日常,若讓外國人看到恐怕會嚇一跳,誤以為「台灣生重病的人這麼多?」

 不少人認為,此次調漲60元,連搭一趟計程車都不夠,對民眾來說根本無感。

 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祕書長、大台中診所協會理事長林釗尚認為,如果要符合《健保法》規定,民眾要繳交的部分負擔應該更重。

 因為根據《健保法》第43條,「未經轉診於地區醫院、區域醫院、醫學中心門診就醫者,應分別負擔30%、40%或50%。」也就是說,假使民眾未經轉診,自行到醫學中心就醫,以2013年醫學中心門診平均花費3050元試算,應負擔1525元,是現在420元的3.6倍。

 只是部分負擔政策剛上路時,健保署擔心依比例計算民眾無法事先掌握花費,便依據前一年門診平均費用計算出各比率的費用,改以定額收費。

 如今醫療花費不斷上漲,定額與定率費用差距愈來愈大,不少人認為應重新調整費率,才能發揮「以價制量」的效益。「中低收入戶的民眾,政府應可配套給予社福補助,」台北市醫師公會監事蔣世中補充。

 不過,也有人認為,價格只是問題之一,更大的困境是醫療體系長久以來分工混亂。

 問題2》費用分級了,但醫療體系還沒分工

 台灣長期分級失靈,只調整部分負擔,恐怕效益不大,因為22年來,民眾看病、找醫生都得「自己來」,不同醫療層級差別在哪令人「霧煞煞」。

 目前台灣醫療院所分4級,分工卻很混亂。診所有的可看多重、複雜的慢性病,有的只處理腹痛、感冒等小問題,其他統統送到醫院,民眾當然不覺得應該先到基層就醫。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康健》224期】  
【中央網路報】